成功,源自永不停步
成功,源自永不停步——访番禺珠江钢管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昌
番禺珠江钢管有限公司,主营口径为4—72英寸(114mm—1829mm)直缝焊接钢管的生产和销售,是中国最大的直缝焊管生产和出口基地;是国内最早拥有全套世界最先进UOE焊管生产线的企业;也是国内最早掌握生产海底油气输送管线核心技术的企业。该企业的领军人物,就是焊管行业权威专家陈昌先生。
熟悉陈昌先生的人,都知道他爱好广泛:象棋、书法、盆景、器乐、乒乓球、养蜜蜂、育锦鲤。这位外表儒雅的人,却是中国钢铁工业界的一位铮铮汉子。他的成功,不靠运气凭努力,是伴随着祖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干出来的。
基础的积累是知识、经验、财富的积累
在番禺成功的民营企业家当中,陈昌是从事工业工作时间最长的一个。自1964年进工厂至今,他从学徒、工人、班组长、供销、车间主任、副厂长、厂长,到总经理、董事长,什么职位都干过,45年来没离开过工业。这是一个知识积累、经验积累的过程。陈昌把这个过程总结为“三个关键的8年”,也是三个关键的跨越:1964—1972年,在番禺石基木器社做木家具,干了8年。陈昌是一个志气远大、能吃苦、爱学习的人。从当学徒开始,一直遵循父亲说的“先学好,再学快”的教导,师从当时番禺木器行业四大天王之一的陈大添、李大方(四大天王:陈大添、李大方、大头成和大只广),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果然名师出高徒,不出数年他已做到最快最好。1972年,他代表石基木器厂与广州巨源家具厂在技术比赛中胜出,从此声名遐迩,成为名满一方的名木匠。1972—1980年,改行做机械木模,这一干又是8年。当时只有初中文化的陈昌,边干边学,买了不少机械制造方面的书籍刻苦钻研,积累了一定的机械知识;加上有良好的木工基础,很快在木模行业中又小有名气了。随后干过供销、当过车间主任,于1983年被任命为石基木器厂厂长。那时工厂只剩下19个人了,且老弱病者居多,资本已经亏空,处于停产状态。陈昌想办法弄来二万元,借回40立方米木材,工厂重新响起斧锯之声。这样大家努力干了两年,第一年便扭亏为盈,第二年有了积蓄,随后易名为珠江机床厂。组建之时,在未有技术人员的情况下,从技术、工艺流程到设备配套、布局,都是陈昌自己制订的。从3月8日破土动工到9月出产品参加北京国庆展览获奖,仅用了短短半年时间,上演了造木匠造出机床的奇迹。这样一干又是8年。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陈昌深深感到技术人员的重要性。从1986年6月,厂里引进第一位工程师甘遂谋开始,到2002年6月番禺工程师协会成立,番禺珠江钢管有限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人数占了番禺工程师协会人数的2/5 还多。有了强大的技术队伍,企业向前发展有了可靠的保证。
“家底薄而要创大业,那是比登天还难的事。可能要冒险,会遇到很多困难,时有风声鹤唳,亦不在话下。但面对每个难关都能勇敢地跨越过去。”陈昌满怀豪情描述自己走过的路。
把企业做大做强,是经营者的责任
企业要发展,资金是关键。从木器厂到机床厂再到钢管厂,没有资金办不成。“得益于1983-1997年镇办企业的承包责任制”,陈昌在回顾企业发展历程时说。14年里,从石基镇最小的厂发展为石基最大的镇办企业。按企业承包责任制的有关规定,企业在完成每年的承包额度后会有提成。到1997年,在承包企业的14年间,陈昌可获奖金累计高达1600多万元。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些按政策规定原本属于承包人的奖金,陈昌却是一分钱未拿,全部留给企业用作自身发展。企业当时属集体所有制,自己只是企业的经营者而已,陈昌的做法令很多人大惑不解,有人甚至骂他是“傻子”。陈昌却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发挥个人才能,把企业做大做强,这才是企业经营者的理想和责任;能为人类和社会做点事,这就是最好的安慰和回报”。凭着这种可贵的精神、高度的责任感,到1997年企业实行改制的时候,在政府没有投入一分钱的情况下,陈昌的企业共上缴石基镇政府6000多万元。
兵行险着 敢为人先
番禺珠江钢管有限公司是在1993年国家开始宏观调控时开始组建的,可谓生不逢时。到2003年,十年间,随着国家经济大环境的多次变化,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数度遭遇惊涛骇浪、出现过惊心动魄的一幕幕。但陈昌始终坚定地把稳船舵,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迎来企业高速发展,企业家的才华得以充分展现:抢在国人之先引进UOE大口径直缝焊管机组,填补了国内空白,提升了中国钢管制造技术水平。为进一步开发大口径海洋石油天然气输送用焊管,他又率领科研团队对海洋石油天然气用管进行研究、攻关,相关课题达几十项之多,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省级项目有12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项),公司成为国内最早掌握生产海底油气输送管线核心技术的企业。其间,他个人取得了3项实用新型专利和2项发明专利。
目前,珠江钢管公司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HFW、JCOE、UOE等六条直缝焊管生产线(其中在建JCOE生产线两条)。2006年,陈昌被评为广东最具影响力品牌建设十大风云人物;2007年被评为全国焊管行业权威专家;2008年获全国发明创业奖。从1993年荣获“广东省优秀乡镇企业家”称号,至2008年获“广州市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广州市劳模”称号,十多年来,陈昌获奖无数。
对于种种荣誉,陈昌处之淡然。他的追求并没有因为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功而止步。他瞄着“长江以南最大—中国焊管行业最大—世界最大的钢管企业”这一目标坚定不移地向前进。为实现这个跨越,陈昌的团队正在潜心研发一种全世界都没有的钢管生产设备,已经取得了国家专利。这种设备投产后,生产成本更低,效率更快,竞争力更强。不久的将来,一个更大规模的番禺珠江钢管分公司将在异地拔起。“再给3年时间,珠江钢管公司会成为世界老大。”低调的陈昌不愿过早谈他的计划。但可以看出,他正着手对这个行业进行一次伟大的革命,而且成竹在胸。
坚忍不拔的意志驱使陈昌在磨难中成长,笑看风云的乐观态度让他比别人看得更远。“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信条是陈昌四十多年来努力向前迈进的动力。即使年过花甲,但只要是工作日,每天早上的七点五十分,肯定都能看到他带领管理层下车间检查工作的身影。
给予,是一种境界
自从“企业文化”作为外国企业管理的一种先进理念进入国人的视线后,我国的企业家们纷纷仿效并创造出符合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陈昌的“我为你,你为我;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这一理念深入人心,让员工感受到他们与企业的关系就像鱼和水,谁都离不开谁。大河有水小河满,牛头肥牛尾也肥。现在的珠江钢管公司中层正职以上干部都由公司出钱配小轿车(所有权写私人名),每月还有三千元的油费补助;员工有养老保险、医保、社保等各项福利待遇。这真是比国营还要国营,比社会主义还要社会主义!在“金融海啸”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面前,陈昌的企业不裁员、不降薪;公司上下一心,通过技术创新、品牌管理、规模经济等有力措施降低成本,加强管理,努力实现企业的稳定发展。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全国震撼,举世震惊。陈昌5月13日深夜出差回来,看到电视节目中关于地震灾区的新闻报道,他心痛得流下了眼泪,电视也不忍看下去。第二天一早,彻夜未眠的他便立即召开公司高层会议,研究抗震救灾事宜。眼睛红红的他买回一幅几十米长的大红布,拿起大笔,蘸满墨汁,一封致全公司员工的《倡议书》一挥而就:“四川地震,灾情严重,目不忍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党和政府、解放军部队及社会各阶层都自觉投入抗震救灾救人,我企业是社会的一员,有血有肉,不可坐视,都有责任尽一分力量。希望大家全力以赴,捐款救灾救人!!!董事长陈昌”这是番禺为抗震救灾捐款最早发出的倡议书。珠江钢管有限公司党支部、公司工会立即行动,员工们积极参与,纷纷到贴在员工饭堂墙壁上长达几十米的捐款倡议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及认捐的数字。陈昌第一个认捐100万元。公司管理层的人员各自捐款1万至1.5万元。其他员工也有100、200、300、500、1000、5000、6000不等,甚至1万元。当日上午,陈昌立即把全体员工所捐的190多万元的支票交给了番禺区副区长龚红。这是番禺第一笔给汶川地震灾区的捐款。
站在员工捐款的签名面前,陈昌感动不已。多么好的员工啊!企业有这些有爱心、能为国分忧、愿为企业奉献的热心员工,陈昌感到很欣慰。处处为别人着想的他,马上想到一定要好好回报和奖励他们,一个特别的奖励办法随之而生……
陈昌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的事不胜枚举。仅在2007年,公司就向番禺教育、文体部门和慈善机构捐赠了500多万元。2008年北京奥运会,番禺籍运动员陈燮霞勇夺奥运首金,公司鼓励她为国争光,给予陈燮霞100万元奖励。多年来,番禺珠江钢管有限公司支持、赞助体育、文化等公益事业和各项慈善事业,累计支出3000多万元。
不懈的努力奋斗使陈昌和他的企业在番禺企业界获得许多个值得骄傲的第一:第一个拿到ISO认证,第一个获奖奔驰轿车,第一个同时拿到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第一个获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第一个引进UOE生产线,第一个掌握海底管线生产核心技术。陈昌多次参与行业的重大会议和决策,积极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他和他的团队勇于求实创新,不仅填补了国家空白,还起草制订和参加编写了我国多个行业标准和大型文献;他是中国大口径直缝双面埋弧焊管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在我国焊管行业的发展道路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脚印。
陈昌对行业的发展和贡献,定会在行业发展史上写下光辉的彩页。
2010年2月10日,珠江钢管控股企业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
2010年10月16日上午,亚运火炬在珠海传递。作为番禺区本届亚运会火炬手之一的陈昌,在珠海参加了亚运火炬传递。
转载番城新闻

- 上一主题: 2018年中国(沭阳)精品盆景展一一作品赏之二
- 下一主题: 中盆会理事会名单